- 二十种随烦恼 → 二十種隨煩惱
- 隨煩惱心所, 是唯識宗五位百法中的六位心所之一。 此又名隨惑, 是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。 隨有三義, 一者自類俱起, 二者遍不善性, 三者遍諸染心。 隨煩惱心所二十個, 分為小隨、 中隨、 大隨三種。 小隨煩惱十個、 中煩惱二個、 大隨煩惱八個。 小、 中、 大的分別, 以三義俱備者名大隨, 兼具二義者(自類俱起、 遍不善性)名中隨。 於不善心中各別而起者稱小隨。 小隨煩惱計有十種, 曰忿、 恨、 覆、 惱、 嫉、 慳、 誑、 諂、 害、 憍。 其發生作用面最小, 而行相粗猛, 於不善心中, 各別生起。 中隨煩惱有二種, 曰無慚、 無愧, 其發生之作用范圍較小隨煩惱為寬, 具有自類俱起, 遍不善心二義, 故曰中隨。 此二者, 對自己所犯的過惡不感到羞耻, 是其共同點;而慚者‘輕拒賢善’, 愧者‘崇重暴惡’, 是其相異點。 大隨煩惱有八種, 曰掉舉、 惛沉、 不信、 懈怠、 放逸、 失念、 散亂、 不正知, 其發生作用范圍最廣, 具有自類俱起, 遍不善性, 遍諸染心三義, 故曰大隨煩惱。 見《百法明門論》。
* * *﹝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﹞ 謂諸昏煩惱亂心神之法, 隨逐眾生, 造無量業, 故名隨煩惱也。 〔一、 忿隨煩惱〕, 暴怒之心名忿, 謂對現前一切違情之境, 即發暴怒, 惱亂其心, 是名忿隨煩惱。 〔二、 恨隨煩惱〕, 恨即怨恨, 謂由忿怒不捨, 結諸怨恨, 惱亂其心, 是名恨隨煩惱。 〔三、 覆隨煩惱〕, 覆即隱覆, 謂自作罪惡, 不能懺悔, 故意隱覆, 惟恐人知, 惱亂其心, 是名覆隨煩惱。 〔四、 惱隨煩惱〕, 惱即熱惱, 謂外遇違情之境, 熱惱於心, 不自安隱, 是名惱隨煩惱。 〔五、 嫉隨煩惱〕, 嫉即嫉妒, 謂持心不平, 常懷嫉妒, 惱亂於心, 是名嫉隨煩惱。 〔六、 慳隨煩惱〕, 吝惜曰慳, 謂於一切財法, 貪求積蓄, 不能惠施, 恒恐散失, 惱亂於心, 是名慳隨煩惱。 〔七、 誑隨煩惱〕, 詭詐不實曰誑, 謂與世交接, 語言虛誑, 巧慮多謀, 心不自安, 而生惱亂, 是名誑隨煩惱。 〔八、 諂隨煩惱〕, 謂諂佞阿諛, 媚悅人意, 心恒愧赧, 而不自安, 是名諂隨煩惱。 〔九、 害隨煩惱〕, 謂銜恨蓄怨, 常欲損害於人, 求快己意, 恒恐不遂, 惱亂其心, 是名害隨煩惱。 〔十、 憍隨煩惱〕, 矜己慠他曰憍, 謂心不謙下, 常欲勝人, 慠彼有德, 惱亂其心, 是名憍隨煩惱。 〔十一、 無慚隨煩惱〕, 謂屏處為非, 不知慚天以自悔改, 惱亂其心, 是名無慚隨煩惱。 〔十二、 無愧隨煩惱〕, 謂陰為不善, 不知愧人以自悔改, 惱亂其心, 是名無愧隨煩惱。 〔十三、 掉舉隨煩惱〕, 謂外境紛擾, 身心動搖, 不能攝伏, 因而惱亂, 是名掉舉隨煩惱。 〔十四、 昏沉隨煩惱〕, 謂心神昏闇沉迷, 而於諸法無所明了, 惱亂其心, 是名昏沉隨煩惱。 〔十五、 不信隨煩惱〕, 謂邪見多疑, 於諸正法, 不生信心, 因而惱亂, 是名不信隨煩惱。 〔十六、 懈怠隨煩惱〕, 謂身心懶惰, 於諸道業不能精進修習, 因而惱亂, 是名懈怠隨煩惱。 〔十七、 放逸隨煩惱〕, 謂縱恣自逸, 耽著欲境, 不能檢束, 因而惱亂, 是名放逸隨煩惱。 〔十八、 失念隨煩惱〕, 謂心逐邪妄, 正念遺失, 遂致淪墜, 惱亂其心, 是名失念隨煩惱。 〔十九、 散亂隨煩惱〕, 心常放逸名曰散亂, 謂著諸緣境, 令心流逸, 恒不寂靜, 因而惱亂, 是名散亂隨煩惱。 〔二十、 不正知隨煩惱〕, 謂於法邪解, 遠離正知, 背覺合塵, 以妄為真, 惱亂其心, 是名不正知隨煩惱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